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3-12-20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局 王静 仪永

收藏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发展社区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区域建设,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城区,真正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区教育给整个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诸项事业的发展带来的裨益。

一、研究背景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使教育面临着挑战,仅仅关注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市南区通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这就是发展社区教育。

  1.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学校关起门来搞教育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这一当代国际文明社会教育发展的最新格局必须建立在开放教育的基础之上,社区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市南区就开始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街道办事处和小学都成立了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利用学生寒暑假,街校联合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社区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90年代中期,我区又提出了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思路,其中将发展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板块。

  2.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社区教育是一个满足社区发展和居民教育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新体系,它是社会大教育系统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趋势正是依靠社区教育得以形成的。市南区社区教育经历了阶段性的探索和实践,在社区教育的观念转变、物质设施、文化基础、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为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条件。同时,由于社区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经济发展的实力,以及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使深化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不仅体现政府的意志,更成为广大居民的意愿。

  3.从城区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基础性工程。开展社区教育,就是要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使教育向社会开放,社会向教育开放,促进教育与社会的沟通、衔接和共同发展。通过社区教育的广泛开展,促进学习型城区的建立。市南区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全面创建学习型城区就是要让每一个社会组织和广大居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并善于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南区地处青岛市金融、商贸、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的中心区域,面积30.1平方公里,人口58万,辖10个街道办事处,65个居委会。辖区内有青岛市委、市政府及市直部门,中央、省驻青办事机构,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日报社等新闻机构,博物馆、大型影剧院、人民会堂、体育馆、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另外,辖区内有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高等院校2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中央、省驻青科研机构14家,青岛市的科研机构也多数设在市南区;专业技术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省、市级拔尖人才众多,其中,中科院在青岛市的24名院士多数居住在市南区。市南区提出了“发展社区教育,全面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要让市南区的老百姓“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

  如何积极主动地发展社区教育,科学把握社区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理清社区教育与学习型城区、社区教育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还有许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为此,市南区将实现社区教育的现代化纳入课题研究之中。

二、研究目的

  对于市南区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的研究来说,发展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社区的基础,是提高社区人员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法制观念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力求在工作中找准社区教育的切入点,拓宽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激活社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终身学习系列化、全民学习普及化、满足需求层次化和学习活动经常化的教育特色,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持续发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城区居民素质。

  1.完善机构建设

  ——成立“三组一会”,即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小组、社区教育宣传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完善的工作网络,落实具体的任务目标。

  ——成立市南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以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发展目标,以提高居民综合文明素质和社区干部专业文化水平为主要职能,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

  ——成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承担起作好社区教育的总体规划,进行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组织培训、开展活动,指导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职责。从而使社区教育街接有目标、层层有落实、人人有参与。

  2.强化制度建设

  ——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规程、社区教育研究会章程、学习型组织评选标准、社区教育助理管理规定、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使社区教育尽快走上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建立《学习型组织评估指标体系》,落实《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家庭及个人考评细则》的有关规定,强化基础建设,加强督查指导,抓好示范,推广典型。

  ——把社区教育工作实绩纳入区、街、居专职干部的个人考核评估之中,并实行对社区教育助理的量化月考核制度。

  3.优化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和政治理论素质的专职师资队伍,为广泛开展文明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各种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建立社区教育义工队伍。发展区直机关45岁以下有一技之长的工作人员为社区义工,成立六支特色义工队伍,共计5000余人。在义工的组织管理上我们实行了服务工时认证制,并将个人完成服务工时情况与岗位考核评估、推先评优相挂钩。

  ——扩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积极争取社区内有专业特长和学识渊博人士的大力支持,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学者及各行业的专业人员,通过聘请专兼职教师的形式,建立师资档案,形成师资人才资源共享,满足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4.加强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并不断完善现有的社区资源优势,建成区、街、居三级教育设施网络。在沿海一线建设多处特色各异的文化教育阵地,形成大教育氛围。

  ——采取“整合”策略,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我区与青岛市美术馆、民俗博物馆等35家单位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建立社区教育资源群。

  ——不断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加强协调与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共建、共管、共享,满足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

  5.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

  ——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发动、精心组织、下大力气、多做文章,充分调动发挥区内组织、单位、家庭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他们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我区将把学习型家庭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突破口,积极开展学习型楼院、学习型街道、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单位及学习型个人的争创活动。

  6.实施教育全员化建设

  ——婴幼儿教育。在抓好3—6岁幼儿教育的同时,深入开展市南区0—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指导的运作模式,积极推行向社区下派婴幼儿启蒙教育辅导员的作法,解决在婴幼儿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立社区婴幼儿游戏室、阅览室、活动室,真正实现幼儿教师社会化。

  ——青少年教育。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贴近青少年的思想、精神需求,集中有效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使社区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成人教育。根据我区的人员结构、文化知识层次和需求情况,围绕生产技能、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法律法规、道德文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开展基础理论、公民道德建设、科技、英语、普通话、法制、健康、现代信息技术、下岗及待业人员知识培训、外来民工知识培训、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及家庭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成人教育。

  ——老年人学习。坚持“在服务中学习、娱乐中学习”的方针,建立各种老年人俱乐部、学习团体、体育健身组织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老年人的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7.推进教育科研化建设

  在社区教育中,坚持科研先导,实验开路,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社区教育的规律性。以“开展教育科研与推进社区教育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科研工作。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转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改进社区教育工作。

三、发展社区教育的实践

  1.工作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实现社区运行机制的现代化。现代化社区作为我国社会中的新兴形态,首先需要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健全社区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1)健全三级管理网络

  社区教育组织管理网络的建立,可以体现一个区域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这种重视程度又可以直接转化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执行力。健全社区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应当从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网络入手。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成立了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到促进城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部分,纳入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创建学习型城区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汇编了《社区教育文件集》《制度集》《经验论文集》《活动案例集》等,创办了《社区教育报》,为区域社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成立了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使社区教育工作在区级管理层面上的方向更明了,责任更清了,力度更大了。

  全区10个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确定了社区教育的具体责任人,通过进一步建章立制,来保障辖区内各项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和任务的落实。各居委会在成立社区教育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众,并与辖区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社区教育真正体现“平民化”,真正贴近并直接服务于居民的生活、学习、工作。

  (2)建立三级培训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学习而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离不开不断地学习提高。同时,新的行业和新的技术,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适应现代化对人的挑战,保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市南区通过建立三级培训体系来加大社区教育培训的力度,有效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

  我区积极健全区街居三级培训网络。区级层面主要依托社区学院、老年大学、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采取面向社区自主办学和牵手部门联合办学的方式,以项目培训为特色,以长、短期培训为重点,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礼仪等50多门课程200余个班次的培训,培训对象涉及在职人员、失业人员、社区干部等各类人群。街道、居委会主要以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为主要阵地。

  自2009年起,市南区政府加大改建力度,累计投资7亿多元,通过购买、市场置换等方式,为每个社区都建设一个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中心。每个中心内设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大厅及社区学堂、阅览天地等20余个功能处室。改建后的社区教学点实现了“六有”,即有良好的学习设施、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健全的运行机制、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有系统的培训教材、有丰富的学习项目,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尽享学习的快乐。

  (3)完善三项保障机制

  为使社区教育在运作过程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市南区建立并形成了三项保障机制,在操作过程中行之有效、保障有力。

  督导评估机制:我们坚持将社区教育的评估考核与学校的素质教育年度考核相挂钩;与精神文明建设评估考核相挂钩;与社区建设目标考核相挂钩。根据社区发展需求,从社区的实际出发,依据社区教育五年规划,我区制定了社区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和评价指标。指标从观念、制度、资源、实施、实效等层面对社区教育进行督导,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督导评估的客观性、合理性、自主性;也促进了社区教育的体系化、网络化、特色化建设。

  表彰激励机制:根据督导考核情况,每年我区都要对全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总结,特别是对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我区都进行隆重的表彰奖励,通过表彰达到激励、宣传、带动的作用。另外有条件的街道办事处也对社区教育的先进居委会和社区教育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基层学校直接将社区教育工作实绩纳入单位和个人的年终考核评定,并以此作为评选各种荣誉称号的依据。

  经费保障机制:发展社区教育需要投入,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撑。为此我区在创建了全国实验区后,将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按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作为发展社区教育的固定经费。仅2004年我区用于发展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就近百万元。在落实区财政拨款的基础上,我区还采取了区教体局拿一点,街道办事处补一点,驻区单位捐一点的办法来加大对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从而保障了社区教育不断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力支持。

  2.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社区教育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学习需求,真正为居民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就必须瞄准师资这一无形资源的建设。近年来市南区建立并壮大了社区教育六支队伍,分别是社区教育管理队伍、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义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研究者队伍。

  (1)提升社区教育专业素养,优化社区教育管理、专职队伍

  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作为社区教育的专职队伍是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社区教育专职队伍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实施的质量。为不断提高社区教育专职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市南区重点在“专”字上下工夫、做文章。一是实现专职队伍的“职业技能专”,即使社区教育专职队伍具备社区教育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教育的职业技能。二是实现专职队伍的“管理方法专”,即能科学的、有效的协调、组织、实施各项街、居社区教育工作。为此采取了“以学为首、以评为基”的工作方法。

  “以学为首”:把加强学习作为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的首要任务。对专职队伍坚持周四学习日制度,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现场观摩、典型推广等多种形式学习有关社会发展、社区建设、终身教育的基本理论、典型经验。每年暑假举办一期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班,引导社区教育工作者把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能力,改进工作。

  “以评为基”: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队伍建设良性发展的基础。进一步修订了社区教育专职队伍管理细则,完善了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月量化、年考核评价制,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随机与定期相结合的方法,从工作态度、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工作成绩等方面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对他们在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宣传和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解决策略。这种注重工作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机制,使评价充分发挥其激励、调控、导向的功能,成为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的强劲动力。

  (2)招募义工、广纳人才,壮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近年来市南区在建设社区教育专职队伍、兼职队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社区内“有学者、有才者、有力者、有闲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深化社区教育志愿服务。

  在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上,我区突出了队伍的参与人数“博”和专业特长“博”。目前我区共有4000余名各行业、各领域专业人才、老干部、老革命被聘请为社区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基地的辅导员。我区还实施“社区教育义工制”,成立了由公务员、教师、医生、公检法干部、在职大学生等4000余人组成的义工队伍,建立义工服务网站,服务涉及教育、文化、娱乐、休闲、法律、卫生、科普等多方面内容。在义工的组织管理上实行了服务工时认证制,规定服务一小时为一个工时,全年个人服务工时累计不得少于16工时,并将个人完成服务工时情况与岗位考核评估、社区推先
评优相挂钩。义工制的实施拓展了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既激发了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中青年为社区居民服务,又确保了义务服务的长效性,从而极大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3)提升科研能力,打造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重视和加强社区教育研究队伍建设是推动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研究》作为市南区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区域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探索性研究》的七大子课题之一,紧紧围绕“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条研究主线,确立了“优化社区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优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研究”“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等一批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围绕该项课题研究,我们建立起了一支由高校教授、资深专家、社教干部、专职教师组成的研究队伍。高校教授、资深专家负责课题组织指导与监督管理,社教干部参与课题研究与管理,专职教师开展实验研究。三级分工,协作研究。为切实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不断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加大对研究人员的科研理论培训力度,加强对各子课题的实施指导与监控,以科学的态度把社区教育课题做实、做深、做细。定期召开阶段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积累研究经验,总结研究成果,部署研究思路。参与研究的干部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社区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专业能力迅速成长,科研能力长足发展,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已然形成。

  3.社区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指令性的,重复建设、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等现象较为严重,在社区内仅靠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是远远达不到的。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教育资源的“过剩”:社会上的有些资源是学校无法具有的,但是通过开放、整合、优化,它们却能发挥强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发展社区教育意义重大。发展社区教育,就要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的终身发展服务,为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服务,为城区的不断进步服务。实践中我区以开放和整合策略建立社区教育资源群,形成了社区教育的工作合力,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教育内部的资源,我们采取“开放”策略,推进教育与社区的相互融合、双向服务。例如,我区积极开放学校图书馆,着力打造老百姓身边的“一刻钟读书圈”。辖区居民在走出家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里,就可以到阳光图书馆,凭身份证免费借阅。为保证图书的数量和质量,政府还投资购书,保证每个阳光图书馆每年2%的图书更新率。对于社会的资源,我们采取“整合”策略,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我区与青岛市美术馆、民俗博物馆等35家单位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建立社区教育基地,拓宽了居民参与学习的空间。我区还将基地的教育特色、公益学习项目等内容汇编成《市南区社区教育基地手册》,印制《市南区社区教育资源分布图》,发放给广大居民,为居民时时、处处参与学习提供便利。

  4.教育惠民的全员化

  近年来,我区秉承“面向大众、弱势优先”的教育培训理念,通过以社区为中心的集中式学习、以团队为核心的互助式学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组式学习、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式学习等多种形式,逐步加大教育惠民力度,增强社区教育服务力。

  (1)推进婴幼儿早期教育

  在全区10个街道分别成立了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中心,配备感统训练玩具,免费向社区适龄婴幼儿开放,提供无偿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启蒙教育辅导员,到婴幼儿家中进行教育指导。区属幼儿园全部面向社区开放,在各社区成立了亲子乐园、婴幼儿教育基地、社区玩具借阅中心等,还为每一名社区散居婴幼儿建立《宝宝成长档案》,并面向残障儿童、外来务工家庭和困难家庭的特殊婴幼儿,启动了“阳光启迪工程”,成立了青岛市首个特殊婴幼儿康教中心,加大了对残障儿童的关爱力度。

  (2)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

  我区把“厚德、润生”融入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各个环节。联合驻区单位,积极建立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每学期推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菜单》,并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纳入日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在社区开展“放学后·来吧”社区托管试点工作,逐步探索一套有专业司法律师护航、有教育志愿者轮流值班、有宽敞社区场地保障的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新模式。在社区开展“阳光心港”青少年心理服务试点工作,通过聘请心理教育专家采取邀约家庭、问题咨询、结对交友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走进社区。

  (3)做好弱势人群教育

  我区始终关注弱势人群的教育。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站,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需要的差异性,把实用的职业技能和创业指导送进社区。育婴师、楼宇管理、保健按摩等就业形势良好的技能培训受到弱势人群的欢迎。我区还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成立了集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维权中介于一体的“新市民之家”,内设文化活动中心、维权服务中心、学习教育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交友联谊中心、党团活动中心6大功能区域。近年来共举办讲座、培训600余次,组织教育活动300余次,受益务工人员9万余人次。

  (4)重视老年休闲教育

  我区本着“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健康体魄、奉献社会”的原则,重点加强老年休闲教育的“三结合”:一是在办学模式上采取官办与民办相互结合。以官办老年大学为主,民办老年大学为辅,开设了康乐型、保健型、科普型、知识型等多种学习课程。二是在教育形式上采取学习与奉献相互结合。开设多样的特色学习组织,组建“五老”宣讲队,引导老年人在参与学习中提高生命质量,在奉献社会中体现自我价值。三是在教育内容上采取长期与短期相互结合。既有长期、系统性的培训课程,还有时令性、急需性短期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

  (5)着力公民教育

  我区积极实施“德润社区”工程,着力把公民道德教育渗透到居民生活之中。全区65个社区教学点成为培养居民理性思维、健康心态和文明行为举止的有效阵地。经典诵读、公民议事、道德讲堂等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贴近居民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发展实际,在城区营造了浓郁的道德建设氛围。居民通过角色化学习、主题性学习、共享型学习、开放式学习,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意识得到加强。

  5.社区教育工作载体的多元化

  近年来,我区以课程建设、品牌建设、数字化建设等多种载体为抓手,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力。

  (1)以课程建设蓄足内力

  我区在“社区一切教育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引领下,聘请专家成立课程研发小组,定期召开征求意见会,分层次、递进式进行课程研发。一是基于居民学习需求,研发了《衣食住行》《休闲生活》等24门生活课程;二是基于社区教育工作需求,面向社区工作者研发了《应用文书写作常识》《社区基础礼仪》等专业课程;三是基于区位特点、区域特色研发了《青岛与海洋》《走进市南》《青岛与奥运》等人文课程。其中,《青岛与海洋》《走进市南》《和孩子一起成长》等多门课程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养生保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系列培训教材荣获青岛市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2)以品牌建设彰显特色

  我区注重立足居民日常生活,提出“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社区教育活动理念,积极打造市南公益课堂、社区教育节、社区教育大集等工作品牌。

  市南公益课堂:实施“1+x”培训模式,“1”即引导居民学习一项生活技能,“X”即居民结合学习需求,自主选择一项学习内容。市南公益课堂分为名家公益课堂、家长公益课堂、名师公益课堂、社区公益课堂四种类别。2009“市南公益课堂”被市南区政府列为民办的26件实事之一。

  社区教育节:自2006年起,区委、区政府每年举办一届社区教育节,全区30个社区教育成员单位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提高了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市南区社区教育节”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示范项目。

  社区教育大集:目前市南区已经形成了六大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大集,分别是迎新春社区教育大集、读书大集、美德宣教大集、新市民教育大集、婴幼儿早期教育大集和家庭教育大集。社区教育大集以创新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广泛的活动影响,受到居民的一致欢迎。

  (3)以数字化建设力促发展

  我区注重加强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积极打造现代学习网络。依托市南区社区教育网、社区义工网、教育政务网等网络平台,为居民数字化学习开通了“绿色通道”。居民足不出户,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按需学习。市南区还积极建设社区数字化学习港,将现代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为居民提供专业技术、生活知识、技能培训等各种优质课程资源。

四、实践经验与研究后的反思

  社区教育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工作,它对城区的发展、居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它是教育改革的创新,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1.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坚持观念先行

  在实践中,我们概括形成了两大观念。一是社区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观念。“全员”指全民共享教育,社区教育首先是一个面向大众服务的教育;“全程”指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社区教育是一种满足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教育;“全方位”指教育从单纯关注人的智育向促进人的德、智、体、美,乃至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发展。二是社区教育的“三个一致”观念。社区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必须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相一致。人们关注的,就是我们要想的,人们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只有满足需求才能推动教育发展;第二必须与整个城区的发展相一致。城区的发展决定了它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哪些基础、条件、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三必须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一致。“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这一当代国际文明社会教育发展的最新格局必须建立在开放教育的基础之上。观念先行是发展社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坚持统筹协调

  发展社区教育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社区教育的有效良性运行,就必须形成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配合、街居以及社会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协调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引领方向、凝聚合力、提供保障;教育部门的主管使教育的优势在社区教育的具体管理和指导上凸显;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达到了“众人拾柴火更旺”的效果;街道作为社区教育的实施和支撑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联系的广泛性、行政管辖的权威性和自身机构的完整性,形成教育组织优势,带动更广泛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没有统筹协调,就没有社区教育的长足发展。

  3.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坚持制度保障

  建章立制是社区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运作的重要保障。社区教育制度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发展性。市南区发展社区教育正是通过建立和实施社区教育工作规程、社区教育管理规定、社区教育督导评估细则、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争创学习型组织和个人的标准、社区教育表彰奖励制度、社区教育例会制度、社区教育资源开放规定、社区教育资金投入保障制度来保障社区教育的发展的。

  4.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坚持资源整合

  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社区内教育资源终归是有限的,而社会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发掘、整合和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来发展社区教育,为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将社区内蕴涵的各种资源整合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得以发展和优化的关键。

  5.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三并举”

  一是“大”“小”并举。对社区教育实验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对实验思路、重点难点、调整策略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调研。二是“远”“近”并举。实验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不搞“两张皮”,每年对照长远规划,总结近期工作,提炼新经验、发现新问题、寻找新对策、形成新思路。让社区教育实验始终围绕一个大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提升。三是“高”“低”并举。“高”指在实验工作中始终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水平。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教育理念,借鉴典型做法,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推动社区教育实验水平。“低”指实验工作过程中出台的各项制度、工作措施,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不搞“空中楼阁”,不搞“大呼隆”和“一阵风”,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使社区教育真正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三并举”使社区教育工作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效果更突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的不断成熟,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标准也将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拓展社区教育的新领域。在今后的社区教育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开创市南社区教育的新局面,为区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上一篇:[上海] 市学指办举办2013年上海地区社区教育杂志创新发展研讨会
下一篇:快乐学习 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