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 首页> 它山之石
杨浦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来源:享学网 发布时间:2015-03-23 作者:上海市杨浦区学习办主任、区教育局党委书记 顾登妹

收藏

 一、区域特征

  杨浦曾经辉煌,拥有“三百多年”文明——百年大学、百年工业和百年市政。但是作为老工业基地,需要转型发展。在本世纪初,在市委调研组的帮助下,杨浦区委、区政府便把眼光投向区域内富有的科教资源,确立了依托大学、依托国企“两个依托”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简称为“三区联动”)的理念,打造知识杨浦。

  2012年统计表明,在杨浦的高等院校占全市比重21.21%,科研机构约150家;区域内还有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资企业,逾5700家科技企业、1300多家三资企业。杨浦人才云集、智力资源丰沛,在全国不多见。区域内的大学、企业,是构成杨浦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杨浦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社区教育作为一类社会化大教育,更强调加强统筹协调,多力协同形成合力;强调权威来源的多元化,包括政府、社会组织、营利性组织及其他机构和个体;各主体平等协商、密切合作,形成共识,而非一家独大。

  借鉴社会治理理念,根据杨浦高校集聚和人口大区的区情,近年来,杨浦重新科学定位政府、社会(民众)、企业(市场)等主体的平等地位及相互关系,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重视与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度朝着政府指导下、居民自住管理服务转变,从习惯与自上而下布置转向重心下移、社区自治、居民主体、教育惠民,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工作思路。杨浦社区教育依托“三区联动”机制,整合和统筹各方资源,启动了一系列创新市民学习平台的工作项目,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科技园区、社区、市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局面,为社区的稳定和谐贡献了力量。

三、主要项目和举措

  (一)高校、企业、社区共建社区教育基地

  杨浦原有的社区教育功能,主体依托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居民学习点构成的三级网络。2013年,杨浦开始着力发挥高校和企业在社区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行“1所高校?家企业?个街镇=1个专题性社区教育基地”的共建模式,共启动了12个社区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对原有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进行了创新。在社区教育基地。高校师生、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尝试推进多力协同治理,为社区教育管理创新,初步探索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案例:西门子公司绘制江浦社区绿地图

  新兴产业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位于杨浦区西南角的江浦路街道,吸引了西门子、大陆集团、安莉芳等一批总部研发类企业入驻,因此江浦的社区教育带有明显的“总部情结”。

  2013年,西门子员工和江浦路街道的138名社区志愿者(员工志愿者74名,社区志愿者64名)利用业余时间花费1200多个小时,走遍了江浦社区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居民区,踏访近200个绿色地点,用心发掘每一处绿色,寻找社区内与绿色生活、自然。社会和文化相关的元素,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每一点变化,用画笔绘制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社区人文生态景观图形,共同绘制完成了江浦社区绿地图。江浦社区绿地图上有社区自然胜境、动植物分布、社区内生态步道的位置等十几类信息,整体标出了城市绿洲、文化教育、运动健康、便民生活等主题内容。


“绿地图是我们与西门子所处的社区共同合作,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环境建设的一次成功尝试;社区融入和社区共建是西门子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我们愿意持续地为所扎根土地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西门子员工志愿者协会执行主席许国祯自豪地说。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自豪地说。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社区(街道)党丁委副书记吴京平表示:“作为个曾经的工业区,江浦社区近年来变化很大,致力于长期和全面的全民环境教育计划。这次绿地图体现了‘美丽江浦,魅力社区’的理念,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给大家介绍社区点滴,发现生恬的乐趣。”

  案例:同济大学助推四平学习型社区建设

  四平社区内同济大学的师生员工约占社区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使四平社区深深地打上了“同济”的烙印,同济大学已成为四平社区发展繁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四平路社区的街道充分发挥区域内百年名校的人才、学科优势,与同济大学22个部门(学院)全方位地开展合作共建。签订了《街校共建责任书》,确保大学校区、科技园区的知识、技术、信息等优质资源向社区倾斜,实现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三区联动”,共享共赢。同济的专家、教师、学生们一起参与了四平人文精神大讨论、四平“街徽”设计和街歌《家园》的创作、社区“十大人文景观”评选等活动;与街道共同举办“城市治理与社区发展”国际研讨会;开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创新创业论坛暨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

  同时,同济大学选派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到社区挂职、见习实践,指导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依托四平同济人文讲坛,“同济名师讲学团”专家学者将大学讲堂向社区课堂拓展延伸;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社区理论教育研讨基地、法律实践基地、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市民体质监测基地等若干个学习型平台;建立“社区科普商店”,加大对社区居民的科普知识宣传;与国际交流学院定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

  街道围绕服务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功能区建设,先后成立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企业家四平俱乐部、四平商会、环同济科技园区工会联合会等,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搭建有效平台,开展各类研讨会、信息沙龙、青年交友、创业创新论坛等活动,为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邀请市建交委、杨浦区税务局等专家为企业介绍建筑市场发展趋势、解读“营改增”政策;组织同济大学EMBA学员走进社区,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企业家开展联谊会,社区众多企业被评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班组”。

  (二)高校教师、大学生开拓终身学习新途径

  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社区教育需要这些资源,而高校拥有这些资源。在高校学习护照和大学生社团进居民学习点两个项目中,高校教师、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为杨浦开拓终身学习新途径。

    案例:复旦大学30位教师接受学习护照持有者听课

  2011年底,杨浦区推出了《杨浦·高校社区教育超市资源配送单(第一辑)》(简称《超市资源单》社区教育超市,一个高校与社区对接的虚拟平台。2013年,又进一步提出了利用学习护照拓展高校社区教育超市配置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的支持。有30位教师接受社区100位学习护照持有者前来大学课堂和大学生一起听课学习。这些教师中,有7位教授、12位副教授、2位高级讲师、8位讲师、1位助理研究员、2位教学名师。开放的课程有先秦诸子美学思想与文化(CHIN110027.01)等30门课程,其中有3门是校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复旦均预留一些座位给居民学员。

  2013年秋季,已有定海路街道的王秀华(女,62岁,护照编号20130001)等100位社区居民持护照进高校和大学生们一起听课。殷行街道的孙小蓉阿姨,到复旦大学学习了《儿童发展与社会适应性》这门课程,感触很深。她说,我的同学都是年轻人,还有日本、新加坡、韩国学生。在一块儿讨论时,不同国家带来不同观念,使我吸取养分。大家分工做PPT、找资料、完成发言,年轻人思路很新颖,拓宽了我的思路。孙阿姨感慨去高校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也拥有了新视野,生活变得更充实了。许多居民还与大学生成了好朋友。

  案例:20多个大学生社团助推居民学习点建设

  大学生社团与居民学习点的对接,是通过高校社团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的。高校社团联席会议制度是由区学习办牵头,高校分管学生社团的书记作为代表参加的会议,主要商议大学生进居民学习点、助推社区教育的事宜。目前,和居民学习点长期合作的高校大学生社团有20多个,居民学习点主要利用了高校3大类社团资源。

  一是发挥高校的茶艺社、汉服社、书画社、健身社、摄影社、影视鉴赏社、女红会、书友会等社团在学习点的特色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例如,上海电力学院汉服文化社团和大桥街道杨家宅居委结对后,开设了“汉服文化与传统礼仪”的课程,大学生身着雍容华雅的汉服,现身说法华夏传统礼仪,让居民们感受到了汉民族“大国风范”和“礼仪之邦”的真正涵义。

  二是利用高校学生的数字化服务团队,教会居民网上购物、聊天、学习、家庭相册制作等技能。例如,复旦大学社政学生社团在江浦街道陈良、辽一居委会开设了“网上挂号”“微博”“网络购物”“社交娱乐网站”“网上银行”等微课,上课采用大学生讲解为先,指导答疑在后的方式,所用课件均为大学生根据居民实际情况编写,力求简单易懂、生动有趣。

  三是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学习点设计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社团进人殷行街道开鲁四村居委,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因地制宜开展清洁环境拣垃圾“随手公益”活动,让居民增强环保意识,为社区终身教育注入一股甘冽的清泉。

  (三)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不断发挥主体作用

  现代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共治。从管理到共治的转型,意味着社会组织等民间团体在社会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充当着重要角色。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的主体作用,扩大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和覆盖面,推动了杨浦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政府部门、驻区单位与社区教育的关系比较松散,缺乏制度性的规范;社会组织经费不足、资源有限,难以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政府主导性与社会主体性缺少融合度,达不成教育资源的集约共享。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杨浦区延吉街道、五角场街道以社区为单位,把辖区或驻区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力量,有机地组合了起来,形成了多力合一开展社区教育学习的组织构架。

  案例:“政社合作”推动延吉街道社区教育发展

  在4个社区睦邻中心的管理上,延吉新村街道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通过招投标,交由相关诚信、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委托管理,街道则重点做好监督、协调、服务的工作。这种以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政社合作”模式,借助社会组织的智力和活力优势,更好地推进了社区教育工作。

  社区第一睦邻中心在知行社工事务所的运作下,如今在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运营管理也日趋专业化,形成了老来客会馆、艺趣苑、亲子园等一系列的社区服务品牌。为老服务、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三大板块几十个项目,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公共服务。被居民开心地称为“百姓会所。《文汇报》2012年2月26日以“4个百姓会所温暖1 0万居民”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

  在第二睦邻中心,优韵社工服务社与其他组织共同开展了外来媳妇小组等一系列的社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各资源之间的联动。延吉文体俱乐部与上海体育学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睦邻中心成为大学生的实训基地,促使大学生成为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优秀而专业的指导员和志愿者,大学生设计的活动项目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社区第三睦邻中心为平台,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教育为主线,三维立体式地开展了老年人社区文化服务、社区团队自我管理能力建设等一系列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同时,还整合高校以及企业的资源为社区团队提供能力建设课程,帮助他们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案例:五角场蓝天居委会创建公益教育活动平台

  “快乐星期五,是上海杨浦区五角场蓝天居委会通过联动建设,整合高校、企业、社区多方资源,在区域内公益力量参与和支持下,为辖区内孩子们提供的一个公益的教育活动平台。每到周末,孩子们放学后,便可来到“快乐星期五”活动场所做英语小游戏、玩放眼看世界、进行社区运动会、参加科普知识比赛、进行节能低碳手工制作、学习急救知识等。居委会阿姨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则充当志愿服务者。有了“快乐星期五”,小学生们终于扫去了星期五下午被爸爸妈妈关在家里做作业、看电视的烦恼。有了“快乐星期五”,家长们也省去了一件无暇照顾孩子的烦心事。以前每逢周五,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是一个头疼的日子。每逢周五下午,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1点钟就放学了,而这段时问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孩子的去向及安全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二如今,原本是家长看护的真空时段成为孩子们学习、结伴、玩乐、成长的“快乐大本营”。

  “快乐星期五”是为社区市民办成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蓝天居民区争取了五角场街道专项资金支持,解决了经费问题;争取了部队院校的支持,解决了活动场地的问题;积极联系区域内社会公益力量的参与,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团学联、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签订志愿者服务协议,保证了师资力量;与志愿者沟通,做好事前策划,活动周周不同。

  (四)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主解决学习需求

  群众性自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治的本质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干预,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组织的力量,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居民组织起来,运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途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践行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杨浦区大桥街道、杨浦段行街道的社区居民们自办学习小报、创建学习楼组.达到“聚气”,即提升居民素质,振奋精神状态.建设精神家园.提高幸福指数的目的,推进了自治性社区教育发展。

  案例:居民草根创办学习小报

  工农新村第二居委有份居民自己办的草根社区小报。草根办的小报摊开来是晚报的四分之一,实际上就是用A4纸正反面复印2张共4页。在工农新村的居民眼睛里,这份图文并茂的小报是他们贴心贴肺的好报!

  编一份报纸不难,难的是长期编下去。《星之光》小报办了10年,老的人退下来新的人接上班,现在从当初创办的7个人已发展成为10个编委、、60多个通讯员,每月一期编印了126期。草根小报说的是居民身边人,讲的是居民身边事,还陆续推出了“科学健身”“居民文体”“妇女之家”“周律师信箱”等有益于居民身心的栏目。难怪工农小区这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会使老百姓动情地说“星星之光,照亮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案例:邻里互助创建学习型楼组

  大桥街道作为—个老树街道,建筑类型和居住的人员结构比较复杂,二级旧里以下的棚户简屋占了总居住建筑面积的一半左右,其余是老式公房、售后公房和商品房。参与创建的6个学习楼组,均选出了居民自己的学习带头人,在居委干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居民们做到“一日不见问一问,三日不见看一看”。在楼道开设“书报角”,家家户户奉献出各类报刊杂志,供邻里相互交流阅览;楼道内悬挂名人名言,营造文明礼貌、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业余爱好者拿出自己的盆景、装点楼道;自发组织读书读报小组,举办楼组居民读书交流会;邻里之间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开展“小手牵大手,一同网上行”活动。学习楼组内的每个家庭都做到了书报进家庭,绿化进家庭,科普进家庭。

  (五)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依靠“三区联动”机制,根据区位优势,创新合作载体,盘活高校资源,为市民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已显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社区、校区、园区的合作,形成区域终身学习共同体。2010年12月成立的“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作为城区级别的载体平台,带有行政性质,且涉及面较广,不便于资源的聚集、共享、融合、转换等的灵活运用,也不便于每一个社区的特色发挥,因此亟需在街镇区域范围内再成为一个“三区”合作载体,构筑区域共同体,作为城区共同体这个大系统下的子系统。社区教育基地、高校社团联席会议等新的合作联盟便这样诞生了。如果说联合体是大系统城区共同体的合作平台的话,基地、联席会议便是子系统区域共同体的协作载体,若干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区域子系统构成的是城区大系统,联合体这个大平台是由若干个联盟性质的小载体组合而成的。

  二是调整“超市”的配置格局,探索出一条社区和高校的合作新机制。针对学校课程资源向社区推送力度不足的情况,通过社区居民学习护照这一改革实验,有效地调整了《超市资源单》的配置格局,丰富了资源单中的课程内容,并使高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也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学习意愿。在这一过程中,杨浦初步探索出了“领导协调—部门对接—先行适应—过程反馈—及时总结”的社区和高校合作新机制。

  三是居民们通过学习提升素养,以爱心回馈社会化解治理难题和邻里纠纷。杨浦社区教育通过多元主体协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力争努力开阔公众的视野,使营民更加有信仰,更加有价值观,更加有秩序观,为杨浦的社会安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通过学习型楼组的创建活动,大桥的二级旧里代表永安居委会的96街坊,及时完成了动迁任务,使之成为上海全市动迁工作中的佼佼者。

  社区居民通过学习,不但学到了知识技能,寻找到乐趣,而且净化了心灵,培养了宽容之心、感恩和行善之心,他们以爱心回馈社会,为社区的和谐安定注入了正能量。如同住一个楼面的樊祥美和毛宝珍同为控江的“阳光乐园”群众学习团队的成员,在小区旧改中产生了矛盾,因为走廊乱堆物让两家邻里关系日趋紧张,通过学习,让她们逐渐意识到社区要和谐,邻里要和睦,不应该在这些小事上斤斤计较,于是矛盾得到及时解决。

  四是多元主体协同发挥自治力量,居民通过学习主动关心社区事务治理。社区治理属地域性基层社会治理范畴。首先表现为社区治理属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块块管理”,也就是对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和公共行为实施综合治理,而与专门治理某一类事务的“条条管理”具有显著区别。其次表现为社区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属于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居民群众,具有零距离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需求的天然优势,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新江湾城居民通过业主论坛反映民情民意便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

  近年来,新江湾城街道率先实施了“双版主、双进入”工作模式,“小巷总理”们点击鼠标,当起了版主,倾听百姓的呼声和诉求,使业主论坛成为汇聚民情、民忧、民意、民心,各方人士“共治”社区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新江湾城共有8个小区业主论坛,累计发帖近60万帖,平均日在线人数超过3000人次。从社区民生、城区建设到矛盾化解、突发事件处置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街道沟通民意、了解民情、发现问题的重要场所,也是日常工作载体之一。正是源于对网络舆情的全面掌控,街道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小区休闲设施缺失、河道野游泛滥、停车不便、小区群租等80余项问题,成功化解了政悦路拓宽改建、闸殷路开关站建设等群体性矛盾。引进了银行网点、菜市场、穿梭巴士等便民服务设施,确保了辖区平稳和城区建设的有序推进。

上一篇:老年人如何做好养生保健
下一篇:扬起社区教育风帆 助推社会治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