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5-03-07 作者:央视网
收藏银发经济是指为老年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总和。怎样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如何借助银发经济的崛起解锁老年消费新蓝海?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两会我关心》。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两会召开在即,您都关心哪些问题?
您会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
宁文伟(59岁):“居家养老在亲切感方面比较合适,从专业角度还是养老机构比较合适。”
鲍钰侠(65岁):“平常姐妹们在一块都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有什么困难大家都能互相照顾。”
张克非(89岁):“我希望能够居家养老。总觉得身边有自己的孩子更踏实一点。”
您更关注哪些养老问题?
苗淑俊(96岁):“希望有一些老年活动,不要太寂寞了。”
平超(61岁):“退休了就要快乐、高兴、健康,这是第一位的。”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态的老年人对养老的要求不同。
一种全新的模式——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应运而生,兼顾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老人可以在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够解决助餐助浴、康养护理等基本需求;对于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群体,能够提供上门服务和集中照料服务。
在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记者发现在前台醒目位置的屏幕上显示着区域老人的不同数据。
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服务中心整合辖区内供需两端的服务,做到精准对接。整合服务中心驿站,第一时间获取老人信息;第二、整合辖区里的服务商到平台上,把老人的需求整合到一起,再精准地匹配辖区里的服务商来满足老人的服务需求。
随着老年人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用品市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智能家居系统、辅助行走设备,一些适老化用具逐渐走进老年人的家中,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有品质。
专家认为,老年群体的数量在增长,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专家表示,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将会有3.3亿的人进入到老年阶段,这部分老人在了解相关信息方面与10年前、20年前的老年人相比,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他们在预防保健的同时,更多希望有一些文化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当下的老年人,除了“衣、食、住”等实物需求外,开始将消费目光对准艺术、文旅等“诗和远方”。
怎样提升养老质量、满足多元养老需求,实现银发族追寻的“诗和远方”?《两会我关心》记者带您问问代表委员怎么说。
近日,中国牵头制定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希望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银发经济的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和养老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同时到达巅峰,很大程度缓解银发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与新技术的结合,也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好处。”
一些代表也建议拓展养老服务的深度与宽度,关注银发群体的精神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学院院长杨伟坤称:“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标准,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养护院院长格西旺姆说:“老人在敬老院有幸福感、归属感。人人都会爱美,包括老年人,我想让他们跟上潮流,重返18岁。”
银发经济被称作“守护夕阳事业、打造朝阳产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的增加,相关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积极应对挑战、抓住银发经济机遇,增进老年人福祉,将成为关注这一领域代表委员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上一篇:【望城区】湖南开放大学领导调研指导望城区社区学院"爱晚"老年学校建设工作 |
下一篇:老年教育赋能心理健康:构建老年精神世界的 "心灵充电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