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社区教育大讲堂新媒体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5-10-16 作者:海川
收藏在人口结构深度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命题。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积极老龄化框架强调,健康、保障与参与三大支柱构成了老年人全面发展的支撑体系,其中“参与”作为核心支柱,凸显了老年教育在激活银发资源中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正面临从“娱乐消遣型”向“价值创造型”的深刻转型,这一变革不仅关乎上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是解锁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钥匙。
一、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困境与时代诉求
我国老年教育历经数年发展,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但课程供给与时代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从供给端看,现有课程设置仍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文娱休闲轻技能赋能,多数老年大学以书法、太极等传统科目为主,心理健康、数字技能等现代需求课程占比不足;重统一教学轻个性需求,同质化课程难以满足城市与乡村、低龄与高龄老年人的差异化诉求;重知识传授轻社会参与,课程设计未能有效衔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实现需求。这种失衡导致老年教育的“参与率困境”,尽管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但参与学习的比例较低,大量银发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从价值认知层面,社会对老年教育的功能定位仍存在局限。传统观念将老年学习视为“闲暇消遣”,忽视其在促进代际融合、传承文化智慧、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所教非所需,所需无人教”的现象折射出课程供给与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与此同时,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了老年群体的社会疏离感,现有课程体系对智慧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难以支撑老年人在数字社会中的积极参与。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变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丰富老年文体服务”,国家老年大学的组建更标志着老年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些政策导向要求课程体系创新必须突破传统框架,构建与积极老龄化相适应的新型教育生态。
二、课程体系创新的三维架构与核心方向
积极老龄化理论的“一体两翼”架构为课程体系创新提供了清晰蓝图——以“参与”为主体,以“健康”和“保障”为两翼,形成相互支撑的课程生态系统。这一架构超越了传统老年教育的碎片化供给模式,将课程目标与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紧密衔接。
在健康维度,课程创新应从“疾病防治”转向“生命质量提升”。构建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全维度课程群:生理健康类课程需融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养生智慧,开设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实用性内容;心理健康课程应关注空巢老人情感需求,设置情绪调节、代际沟通等主题;社会适应课程则需培养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能力,帮助其顺利完成从职场到社区的身份过渡。这种课程设计呼应了健康老龄化“总体健康观”的核心要求,将健康保障转化为可实践的教育内容。
保障维度的课程创新聚焦于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安全感与自主能力。经济保障类课程应普及金融防诈骗、养老规划等实用知识,提升老年人的风险防范能力;数字保障课程需破解“数字鸿沟”难题,通过智能手机应用、人工智能基础等内容,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法律保障课程则要强化权益保护意识,开设老年人权益保障、家庭财产规划等专题。教育部提出的“智慧助老”服务理念,正是通过这类课程将社会保障政策转化为老年人的实际能力。
参与维度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旨在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创造力。生产性参与课程应挖掘低龄老年人的智力资源,开设社区治理参与、老年志愿服务等内容;文化传承课程需发挥老年人在非遗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代际共融课程则通过跨龄学习场景的构建,促进代际知识互补与情感交流。
三、体系重构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课程体系的创新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支撑,需要构建“政策引导—资源整合—评估反馈”的闭环机制。在政策层面,应将老年教育课程创新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财政投入的刚性约束机制。国家老年大学探索的“学分制终身学习学历学位授予机制”,为课程质量提升提供了制度激励,这种将学习成果量化认证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
资源整合机制的创新是课程落地的关键。要打破教育、医疗、文化等部门的资源壁垒,构建“教—医—养—康—旅”五位一体的生态体系。东软凤凰学院整合高校、医院、养老机构资源的实践表明,多元化的资源整合能够大幅拓展课程供给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开发,通过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投入老年教育领域,解决民办老年大学的生存困境。
课程质量评估体系需要突破传统的知识考核模式,建立以“参与度—获得感—社会贡献”为核心的三维评价标准。参与度指标关注课程的覆盖面与持续性;获得感指标通过老年人的主观评价衡量课程实效;社会贡献指标则评估课程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促进作用。
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本质上是一场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它挑战了“老年即衰退”的刻板认知,重构了老年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图谱。在积极老龄化的视域下,课程体系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工具,而是激活银发人力资源、促进代际融合、传承文化智慧的重要载体。
老年教育应当超越教育本身的范畴,成为积极老龄化战略落地的核心支点。这要求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课程创新,将其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面向未来,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将迎来更大的创新空间,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亿万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独特的银发活力,书写人口老龄化时代的中国方案。
上一篇:代际融合视域下社区(老年)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重构 |
下一篇:【抚州】江西抚州市老年大学:“三进”推动老年教育提质扩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