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社区教育大讲堂新媒体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5-09-30 作者:海川
收藏在人口结构深度调整、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时代背景下,重思代际融合视域下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不仅是对老年群体生命质量的关怀,更是对社会治理体系韧性的重塑,它让“老有所学”与“少有所为”同频共振,让代际差异从“治理痛点”转化为“发展亮点”,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一、价值觉醒:代际融合为何成为社区(老年)教育的核心命题
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重构,始于对“代际疏离”现实困境的回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空巢化,“老”与“少”的生活场景逐渐割裂:老年人困于数字时代的“信息孤岛”,对智能生活、新型社会规则感到陌生;年轻人囿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缺乏与老年人深度沟通的时间与渠道。这种代际疏离,不仅加剧了老年人的社会排斥感,也让青年群体错失了从长辈身上汲取生活智慧、文化传承的机会。
从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看,代际融合是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的重要路径。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其活力源于不同群体的协同参与。老年群体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稳定的社区归属感,是社区文化传承与矛盾调解的“天然力量”;青年群体具备创新思维、数字技能,是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新鲜血液”。而社区(老年)教育,恰好能搭建起二者互动的桥梁:当老年人在学习数字技能时得到青年志愿者的指导,当年轻人在传承非遗文化时聆听老年人的讲解,代际间的认知壁垒被打破,情感联结被强化,原本分散的个体力量便会凝聚成社区治理的“合力”。
然而,当前社区(老年)教育对代际融合的价值挖掘仍显不足。部分社区将老年教育局限于“养生保健”“书法绘画”等单一内容,忽视了“代际共学”的设计;有的即便开展代际活动,也多停留在“节日联欢”“简单帮扶”的表层,未能形成常态化、深度化的互动机制。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做法,不仅浪费了社区教育资源,更错失了通过代际融合提升治理效能的契机。重构社区(老年)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必须将代际融合从“附加项”变为“核心项”,让教育成为连接代际、赋能治理的纽带。
二、价值锚点:代际融合赋予社区(老年)教育的三重治理效能
在代际融合的视域下,社区(老年)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不再局限于“教育本身”,而是延伸到情感联结、文化传承、治理参与三个维度,形成“以教育促融合,以融合强治理”的良性循环。
其一,情感联结效能:消解代际隔阂,筑牢社区治理的“情感基石”。代际矛盾的根源,往往在于认知差异与沟通缺失。社区(老年)教育通过设计“代际共学课程”,让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共同学习中打破偏见、建立信任。例如,开展“祖孙数字共学营”,年轻人教老年人使用短视频软件记录生活,老年人则向年轻人传授传统手工艺;组织“代际故事分享会”,让长辈讲述社区发展历程,让晚辈畅谈未来生活构想。这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仅让知识传递更具温度,更让代际间的情感得以流动——老年人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年轻人体会到长辈的智慧与温暖,社区由此形成“尊老爱幼、互助互信”的情感氛围,而这种情感认同,正是社区治理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
其二,文化传承效能:激活代际接力,守护社区治理的“文化根脉”。社区文化是社区认同的核心,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代际间的“接力”。老年群体是社区传统文化、本土记忆的“活载体”,他们熟悉社区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邻里故事;青年群体则擅长用现代方式解读文化、传播文化。社区(老年)教育通过搭建“代际文化传承平台”,让老年人成为“文化导师”,向年轻人传授非遗技艺、传统节庆习俗、地方方言;让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人”,用短视频、直播、文创产品等形式,让老文化焕发新活力。这种代际协作,不仅避免了社区文化的“断代”,更让文化成为凝聚社区居民的“精神纽带”——当居民因共同的文化记忆而产生归属感,社区治理便有了更深沉的文化支撑。
其三,治理参与效能:推动代际协同,打造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人人参与”,而代际融合能让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在治理中实现“优势互补”。老年群体长期生活在社区,对社区的痛点、难点问题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他们的建议更贴合实际;青年群体擅长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思维,能为治理提供新方法、新路径。社区(老年)教育通过开展“代际治理能力培训”,一方面提升老年人的治理参与意识与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社区议事会、线上平台等渠道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培养年轻人的基层治理情怀与实践能力,让他们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矛盾调解、环境整治。当老年人与年轻人共同参与社区规划、共同解决治理难题,社区治理便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治理的精准度与效能也随之提升。
三、价值实现:构建代际融合型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路径
重构代际融合视域下社区(老年)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更需通过制度设计、内容创新、机制完善,将“代际融合”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让教育真正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杠杆”。
(一)以制度保障为基础,明确代际融合的“顶层设计”
代际融合型社区(老年)教育的推进,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形成“协同发力”的制度框架。首先,政府应将代际融合纳入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明确代际共学课程的建设标准、师资配备、资金支持,将代际融合成效纳入社区治理考核指标,引导社区重视代际教育;其次,社区应建立“代际教育工作小组”,由社区负责人、老年代表、青年代表、教育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制定社区代际教育方案,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最后,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链接专业的教育资源、志愿者资源,为代际教育提供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支持,弥补社区自身资源的不足。通过制度层面的保障,让代际融合从“自发行为”变为“自觉行动”,为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实现奠定基础。
(二)以内容创新为核心,打造代际共学的“优质课堂”
课程是代际融合的“载体”,只有设计出贴合代际需求、激发互动意愿的课程,才能让代际共学真正落地。一方面,课程内容要体现“双向需求”,既满足老年人对数字技能、现代生活知识的学习需求,也满足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生活智慧的汲取需求,例如开设“代际数字共学课”“传统技艺传承课”“代际心理沟通课”等;另一方面,课程形式要注重“双向互动”,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实践体验”等形式,让老年人与年轻人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交流,例如组织“社区微更新”实践课,让老年人与年轻人共同设计社区公共空间,在协作中实现代际互动。此外,课程语言要兼顾“代际适配”,避免使用过于年轻化的网络用语让老年人困惑,也避免使用过于陈旧的表述让年轻人疏远,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搭建代际沟通的“话语桥梁”。
(三)以机制完善为关键,形成代际融合的“长效闭环”
代际融合型社区(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参与—反馈—优化”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代际教育参与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代际共学、代际服务的老年人与年轻人给予表彰,例如颁发“代际融合之星”证书、提供社区服务积分等,激发更多人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建立“代际教育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定期收集老年人与年轻人对课程内容、活动形式的意见建议,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育方案,确保课程始终贴合代际需求;最后,建立“代际融合成果转化机制”,将代际共学中形成的文化成果、治理建议转化为实际成果,例如将代际合作创作的文化作品在社区展示,将代际共同提出的治理建议纳入社区工作计划,让参与者看到自己的努力对社区的改变,从而增强参与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形成“参与—收获—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社区(老年)教育的价值重构,不是孤立的教育改革,而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在代际融合的视域下,它不再仅仅是“让老年人学好”,更是“让代际融好、让社区治好”——它让银发力量与青年力量在社区相遇,让情感在交流中升温,让文化在传承中延续,让治理在协同中增效。当每一个社区都能通过教育搭建代际融合的桥梁,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感受时代温度,当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在与老年人的交流中汲取成长力量,基层社区便会成为充满活力、富有韧性的“幸福港湾”,而这,正是社区(老年)教育在社会治理中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芙蓉区】长沙女性技能培训暨人才招聘专场活动 在芙蓉区举办 |
下一篇:“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